WFU

網站頁籤

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我們家確診了! 但其實是在記錄夫妻合作....

來記錄一下這個歷程,以及其中幫助到我們可以舒服一些的元素。


近兩個月,以數據來說,流感化的症狀,再加上酒精不離身,讓我們家進出公共場合都算自在。因此,在某個進出一些公共場所的周末後,兒週日晚上,開始有了輕微的咳嗽。


但,周一上午咳的狀況越來越明顯。ㄤ說,「感覺應該是,來驗一下好了!」果不其然,馬上驗出來兩條線。雖然其他人,都還是一條線,但依我們家的生活狀況,大家都得到應該只是遲早的事情。




兒微微燒,就驗出兩條線,體溫持續的往上慢慢升高,大概半天左右燒到38.4度,過程兒就是在睡覺,睡到全身汗,醒了,我就帶他去沖澡,給他補充水分,他想睡再回去睡。這個歷程,大概過了24小時,他就活蹦亂跳了。


隔天,換姊跟ㄤ體溫也稍微高一點,大概37.4度左右,也驗出陽性。兩人體溫持續往上,ㄤ沒有燒到太高,搭約38度左右,想睡就睡,睡一天燒也退了。


比較驚悚的是姊,姊體溫一路往上,而且過程中,手腳冰冰。我知道她會持續再繼續往上跑,原本用濕毛巾綁小腿,體溫大約38.6度也沒降下來。一路都在想,是不是要用退燒藥,是不是還可以做什麼。也有在想,是不是因為弟退燒順利,而姊這邊少做了什麼。


後來,又查了一下資料,看到發燒有三個階段。所以,我試試看,當姊的手腳冰冷的時候,幫她保暖。記得,那時候是晚上,她持續地燒著,燒到39.1度,但沒流什麼汗。我用毯子幫她裹起來,讓她繼續睡。我也累了躺在她旁邊一起睡。


不確定睡到什麼時候,姊忽然叫了一聲,把身上的毯子通通踢掉。我看她滿身大汗,用毛巾擦乾後,她體溫也降下來了。


不過,姊持續的咳嗽,而且有越咳越慘的趨勢。感謝中西醫視訊看診跟好朋友的幫忙,我們家在病程第二天就拿到清冠一號了。姊吃了之後,咳嗽依舊。


後來,因為跟瑜珈老師提到這個狀況,老師說,是因為我們都在冷氣房裡面,這樣身體的寒氣排不出去,就會一直咳。老師,也建議我們泡熱水澡,可以加速體內的代謝。超級感謝老師,還把她的浴缸扛來借我們家。


因此,除了晚上泡澡外,我調整白天不開冷氣。雖然,小孩一直哇哇叫,好熱好熱。熱了,流汗,就去沖澡或者是用毛巾把汗擦掉。姊,兩天後,咳嗽就幾乎沒有了。


關於白天是不是開冷氣,我跟ㄤ的想法很不一樣。因為ㄤ會覺得不開冷氣,一直流汗,皮膚黏黏的很不舒服,小孩其實也想吹涼涼的冷氣。


在我想提議白天不開冷氣之前,我就可以想像得到ㄤ的某種「撼動不了」,往往,我遇到這種「撼動不了」我就會翻個白眼、繞道、結案。但,這次,姊實在咳得太嚴重了。我覺得我需要試試看,但,因為又一家人隔離在一起,我也不可能瞞著他這樣做。


我去跟ㄤ講的時候,我說,「我想實驗看看,白天不開冷氣,會不會對姊咳嗽有改善的幫忙?」ㄤ說,「好,試試看。」當時,我沒想到這麼順利就取得他的同意。後來,過幾天,我們在核對這件事情,ㄤ說,如果當時,我是用「說服」他的態度,他可能就不會同意,因為他會覺得bullshit,就會開始想爭辯。但是,因為我是用「試試看」,他好像就也不能不同意。


我一聽,我就大笑「哈哈,我以後知道怎麼跟你講話了。」結果,換我被他翻了一個大白眼。


後來,我們隔離的期間,小孩就跟我在客餐廳沒吹冷氣,ㄤ在他的工作間開著冷氣工作。因為他說,流汗身體黏黏的很不舒服,沒辦法工作。然後,我就在客餐廳聽著他邊咳嗽,邊con-call。


這時,我真的是需要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要忍住,不要去碎念他。我能做的事情,就是,用在最不干擾他的範圍,照顧我的焦慮。例如:煮薑水,當開水喝;當朋友借我們浴缸的時候,非常輕輕地,問他要不要睡前泡個澡。


用最低引發兩人杏仁核大戰的介入方式,來往。


接下來,有件事情擊潰了我。就是,我們隔離完之後,帶孩子參加活動,活動後,跟其他家長吃飯。過程中大家聊著天,忽然一陣,ㄤ,開始狂咳嗽。有家長默默的把口罩戴起來。


我那時候,瞬間,有超多攻擊的想法冒出來......「你這個固執的傢伙!明明我的方法就有用!」、「你不知道現在大家對咳嗽多敏感嗎?」、「你這自以為是的傢伙!」(以下,大家可以自行想出其他八百句...)


表面上,我沒有多說什麼。回去之後,我悶悶的,想遠離ㄤ。我猜,他應該也有感覺到,只是不知道我怎麼了,通常這時候,他採取的策略是「等」、「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我也在想,到底在當場我超想「攻擊」的狀態,是被什麼引發?後來,我撈出兩個概念,是壓死我的最後兩根稻草「很失禮」、「影響到別人」。找到後,找了個時間點,跟ㄤ說。他回應我,他是不是應該吃完飯就戴上口罩會好一點,也讓我如果有發現,可以提醒他戴口罩。我確實是有被他的回應稍微安慰,但,也覺得可能他的轉變,無論是咳嗽、或者是,我在意的對他人的干擾等等,不會調整得這麼快。


近期,我在練習,當ㄤ在互動中有一個觀點的時候,例如:「我有在慢慢變好,我想用我的方式」。我試著「不解釋」、「不反駁」、「不攻擊」、「不對抗」,練習讓他的觀點存在,讓他保有他的觀點、不改變他的觀點,我練習「允許」觀點的存在。


這真的不是很容易,因為我內心會有各種尖叫,「可是,你這樣就很慢啊!」、「最好是這樣有用!」、「你為什麼不試試看?」(以下省略八百句)


而我不斷地提醒自己,因為我不想要他有「怨」的讓改變發生(好吧!我猜不可能完全沒有怨念,但至少我希望不要太多),我也不想要用情緒勒索的方式來讓他照顧我的需求(因為我不想要被反撲)。所以,我選擇就先這樣慢慢磨。(再度尖叫,都已經磨了20多年了,怎麼還有這麼多要磨的啊!好吧!這是不是代表我們的感情不是一攤死水,至少還有漣漪,是吧...眼神已死)


我逐漸開始恢復工作,孩子白天會有幾天會跟ㄤ在家。無意中,我發現,我外出工作ㄤ在家帶小孩時,他沒有開冷氣。(雖然他不承認,但,他咳嗽真的好很多...) 這讓我覺得太好奇,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他說,「因為這樣在家,可以減少小孩進出他工作房,冷熱交替的頻率,這樣應該比較好吧?」我第一時間沒聽懂,「那,我在家的時候,小孩不是也會進房間找你嗎?」他說,「可是頻率比較低啊!因為你在外面,他們可以找你」我再試著理解,「所以,你的意思是說,你自己顧小孩的時候,你也在避免小孩進出冷氣房的冷熱交替嗎?」他說,「對啊~」


我只能說,當我花了一段時間理解、釐清、核對ㄤ的想法後,因為第一時間,我真的搞不清楚到底這個行為是什麼狀況。因為,我知道,他真的超級不喜歡皮膚流汗濕黏的感覺,尤其是在工作的時候。(所以,沒開冷氣他常常光著上半身,還好con–call不用開鏡頭)


總之,我收到很大的善意。原來,ㄤ是有被我影響;原來,他也願意在他可以的範圍作調整。很好,這樣我可以常常出去工作,把小孩跟他放在家了!歐耶~


統整一下這次做的幾件事…


如果可以泡澡,讓孩子泡澡,就去睡。能睡盡量睡。冷氣能不吹就不吹。


如果手腳發冷,盡量給孩子保暖,毯子、襪子、毛帽,等等。 睡到讓身體出汗,再去洗一次澡。


如果喉嚨痛,脖圍、圍巾 盡量保暖。因為,把體溫提高,可以增加整體的免疫力啟動的狀況。


如果孩子願意,可以喝一點點溫的檸檬汁,我有加一點蜂蜜。大人是滴蜂膠。


祝福大家更新病毒碼平安!!

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跟著一波波的情緒,一波波的同理

暑假第一周,周間,孩子們是上密集的游泳課。這周,訓練的是「仰漂」,動作是吸一口氣進胸腔、雙手上伸直上舉、身體往後躺向水面、屁股胸口挺起來、腳打水。


這幾天,我看孩子大概熟悉了之後,就沒有跟課了。是在下課前十分鐘,才過去接孩子下課。這周的最後一堂,我過去等下課的時候,看到弟仰漂,無法順利地漂向指定距離,教練調整弟的姿勢說,手太僵硬,叫他要放鬆一點。因為是團體課,所以,教練調整完,就去看別的孩子。這樣往返了幾次,就下課了。





弟一下課,看到我,他臉垮垮的說他想回家了。我看姊還想玩一下,我跟他先去曬一下太陽,讓姊玩一下,我們再走。他聽了我的話,泳池的一端地空地去曬太陽,雖然是夏天,但水其實還是蠻涼的。我走過去他旁邊,距離他大概一公尺,一方面是我不想曬太陽,一方面是我知道現在不太適合太靠近他。


他坐了一會,大概一兩分鐘,他也知道我在他左後方。我跟他說,「我剛剛有看到,你很努力。」瞬間,他臉別過去另一邊,用力地吸鼻子。我沒多說什麼,就繼續在這個距離,這個位子,等著。


過了五到十分鐘,姊玩完了,我問弟,「一起去沖一沖澡回家,好嗎?」姊看了我一眼,她知道弟現在狀況怪怪的。我們一起進了澡間,脫泳衣拿東西之類的,我試探地問一下弟,「我可以跟姊姊說一下,剛剛的事情嗎?」弟說,「隨便!」,沒想到姊自己說,「弟被教練調整喔?」瞬間,弟爆哭!我跟姊,沒多說什麼,就繼續地沖著澡、洗頭髮等等的程序。


在車上安靜一會,半路,我們去接爸爸上車。我再度試探地問了一下,「我可以跟爸爸說一下剛剛發生的事情嗎?」他輕輕地點了一下頭。我先前就模擬了一下弟可能的主觀經驗,我說,「我在旁邊看的時候,我就在想,我覺得仰漂其實蠻可怕的,你又看不到一直游會不會撞到人,手還要打直,又要放鬆,然後,雙手手指還要交疊疊緊,這樣要怎麼放鬆,我其實覺得蠻難的!」然後,弟,就接著我的話說,「對啊,要怎麼打直又放鬆?」


我聽到他說話的方式,我知道他此刻才真的鬆開。


以下,紀錄一下這歷程中的觀察。


1.  弟大概從上小學開始,我同理他,直接說出他的挫折、憤怒等情緒,他會避開。這跟他更小的時候反應很不一樣,我觀察了一陣子。他更小的時候,我直接說出他的生氣、憤怒、挫折情緒,他的情緒能量會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飽漲的情緒可以被發洩、舒緩、調節下來。但當他開始更大了之後,我接收到一種「他自己也不想要他自己這樣」的內在挫折,所以,當我說出來的時候,他會閃得更遠。


2.  這段期間我觀察到的,他會去躲起來,躲在沙發的大墊子後,或者是,家裡的某個角落,櫃子裡的一角之類的。我猜測是弟有內在的心情需要渡過的空間,所以,我會知道,我看不到他,但,我會比較大聲的講話說「咦?不知道弟去哪了?」之類的話,讓他知道我有在留意他,保持跟他的連結,但不是物理距離的靠近。物理的距離,他為他自己窩在一個他可以掌控的空間(小小的),他可以掌控跟我的距離(aka「我不要被找到」),讓他有機會在他的小宇宙內回血。


3.  因此,我就開始測試,他需要回血的時間跟距離,目前測試起來,當他知道我不會一直去試著突破他的自我小宇宙的時候,他大概需要10-15分鐘(剛開始的時候,他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大概會20分鐘左右,但有時候太熱,時間會縮短一點,哈哈~),在小宇宙遊蕩的時間,自己會出來。物理上的出來,心理狀態也可以跟周遭人連結。


這時候,不能碰觸他,不能拍他,任何帶有「安慰」意涵的訊號,通通都會被反彈。而且回血時間會增加,他又需要重新躲一次,重新回血一次。GG~


4. 這次泳池事件的歷程處理,是基於以上測試結果的資料,當然,因為先前大都是在家裡,是私密空間,這次是在泳池,是公開場合,環境有點不同。所以,我的介入是依以上的認識給出最少刺激量的方式。 測試加觀察的結果,我這次理解到,同理,有點像是一次又一次的洩氣求氣的過程,一次給太多,氣球就噴飛走了。慢慢地,一次一次,幫氣球洩氣,小氣球,才能一直保持著跟我的距離跟連結。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再被自己感動一次!(很敢講~

昨晚,跟嘉惠直播了她分享看她新書第一章的投射、反思與心得。直播前,可以感覺到自己的緊張,怎麼感覺到呢?(吃了好幾回零食、要晚晚回家的先生早點回家、不斷地預告小孩媽媽晚上要直播....)


直播前一天,嘉惠問我,「有沒有她可以為我在直播前貢獻的?」


(那個,英文小老師的人格,忍不住說文解字一下,「貢獻」這兩個字,用中文講好似有種過份強調感,但,你可以感覺一下contribution這個字,contribution是相對中性的一個用字,是投注/入在關係/事件中,肯認自己對其有所影響的一個字,可大可小,大部分是正面之意,也可以在熟悉的關係中,帶一點嘲諷的挖苦的表達。e.g. "Thank you for your contribution."、"What can I contribute to the live streaming?" 大部分是對事情的contribution,中文「貢獻」兩字的使用就對人、對事,好像都可以,都聽得懂? 如果以上我理解有誤,歡迎指正唷!)




回到現實對話,我跟嘉惠說,「你就把酒準備好就好囉!」實話是,我那時候其實也不知道要講什麼,只是一種「我知道我在醞釀,只需要安靜地去提取,就可以了!」而那也是一種跟嘉惠關係的信任,知道無論是什麼,我們都可以為對話有更多深度或廣度的貢獻。


這樣的信任感,我知道磨了很久。相信這人不會「一邊督導我,一邊聰康我,一邊扁我的自尊」;此外,以我這個人毛多的程度,完全可以辨識的出來這人是不是說一套做一套(沒辦法,我的能力還無法從「說一套做一套的人身上提取我需要的」)


總之,在這樣的準備狀態,我提取了,直播中,我想表達的三個重點。


(這其實是,直播前嘉惠提點大家可以做的事情,但,以前她講說要準備的東西,我真的都不甩她,因為我太想體驗「我自己可以」的力量了,哎呀!瞬間又多看懂了一點孩子的發展狀態了!而這次,我可以跟隨嘉惠的提點,有幾個我覺得自己很重要的能力有堆疊起來,一個是「我會講她的語言(使用她的能力建構取向的理論語言,我以前真的是超級不屑這種理論語言)」,另一個是「使用嘉惠的語言,可以協助我更具體地提取我想要表達的內容」,我在重複著經驗與堆疊這兩個能力與穩固。)


第一點,我看見自己走在心理師這個專業上,真是像極了青少年的發展狀態。跟嘉惠督導十年,像極了鬧彆扭的小孩,跟著她督導,但是,又沒有要用她教給我的調整。因為我心中期盼的是「我想要透過各種經驗,體驗我自己,同時,又想要在關係中被肯認!」但,要承認這個,以青少年的發展來說,真是太不酷了!


第二點,老早就聽嘉惠在說,「評估,是用來建立關係。」從撒無(台語),到現在可以運用在生活之中的各關係中。(哈!嘉惠在這段直播中,被我嚇到~)


第三點,當「青少年的發展任務」X「沒有談性的關係」,這兩點加乘在一起,當書中的性平事件到來時,真的是無力感大爆炸,無論是青少年本身、周邊家庭、學校、友伴人際系統,皆然。


最後,嘉惠問我,發展到此刻,回首再看這專業發展歷程,我怎麼想,怎麼看?我憶起,那個往山裡跑的自己,我不是專業的登山者,但,我憶起揹著背包,走在山徑上的自己。記得,自己體力不是很好,然而,在山裡,每一步,你都得自己走,或許,背包裡的重量可以分擔出去,但,分攤出去的羞愧感、對自我力量的懷疑、以及各種對於事前步好好準備的懊悔,在心裡的份量,絲毫都沒有比背包的重量輕。而,不知道為什麼,又有一股「什麼」,把自己再帶回去那個「我為什麼又揹著這重的要死,腳走得酸的要命」的路途上。

沒有要下什麼結論,而在昨天的直播,憶起這個自己,在此刻,覺得真的很幸福。




2022年6月22日 星期三

想被認回來的青澀

不知道是因為生日剛過,總是難免儀式性地會開箱回憶;還是,結婚紀念日也過了,懵然回首以十個年頭;或者是,耳邊還記得跟ㄤ說著,「沒想到,我們已經來到在一起的時光已超過彼此生命中超過一半的時刻」;還是,最近跟孩子讀起遠古時代生命起源呆萌古生物演化劇場;還是,孩子問起「祖先」的概念;還是,最近瘋狂的聽,張學友的她來聽我的演唱會


總之,以下我要寫的這段回憶,一直騷擾我的思緒,彷彿吵著我要把它輸出。但,其實,「我」覺得要把它寫出來,其實有「危險」的感覺。一時間,好像也不知道「危險」什麼,只是覺得可能政治不太正確。(題外話,小孩那天問起「政治不正確」是什麼,真是好難解釋、「揶揄」也好難解釋。Sorry,我雙子座,我思緒跳躍。)





回憶畫面的入口是,一天,孩子說,「歐~ 如果你們沒有結婚在一起,那我們在天堂,就不知道要下來找誰當爸媽了耶!」、「那,你們就沒辦法有這麼可愛的小孩了耶!」(還要再加上一個裝可愛的表情)我跟ㄤ對孩子說,「對啊!謝謝你來當我們的小孩~」


過沒幾天,我跟ㄤ說,「我來寫一篇當初我們都不是跟最愛在一起,可以嗎?」誰知道,ㄤ馬上說,「當然當年是最愛在一起啊!」(求生慾這麼強.....很好......)我說,「ㄟ,才不是,你當年不是有一個跟你說為什麼不給我們一次機會的最愛?」ㄤ火速消失在我視線,去廚房收東西。


哎呀呀,其實,我得承認,是我自己掉進回憶之中。當年啊當年,我跟ㄤ已經在一起一段時間,有一個我好喜歡的他,出現。但,那時候,怎麼想,都覺得我離開ㄤ(當年的男友),是個天下最阿呆的決定。我想了超多理由,「你情緒這麼多,他情緒穩定,你覺得還有可能有人情緒這麼穩定嗎?可以你跟他生氣不講話,在手機裡靜默等你15分鐘以上嗎?(在那個沒有網路電話的時代,可以聽到錢一直掉的聲音)」、「你去跟你的最愛在一起,你會變得扁扁的,你會沒有你自己!」也會有災難化的想法,「你如果分手,那,你大概也不用玩社團了(我跟ㄤ同一個大學社團)」、「那,這些朋友怎麼辦?」、「你分手,就什麼都沒有了。」、「好像都是男追女,如果沒有被追,應該是我不夠好吧?」、「哎呀!你配不上人家啦!不用想了!」


當時,除了社團,沒有發展其他的友伴關係,也沒有什麼深交的關係可以談這種當時覺得是生死交關的題目、我也不知道可以找學諮中心談,更不可能去找家裡人講,我覺得很有可能會先被問,「為什麼成績這麼爛?」(真的,我大學成績爆炸爛.......)


現在回看,應該是幾乎是用貶抑地攻擊自己,告訴自己不可能,殺死/切斷/關閉自己心裡的某個渴望。那個渴望是想去體驗「我是有魅力/吸引力的嗎?」但,其實,用自卑感可以輕易地把這個渴望殺死,殺得乾乾淨淨。


我自己也忘了是如何永保安康地渡過了那段。懵然回想,又回到孩子的那個裝可愛的表情,「還好,你們有在一起,才有我們耶!」


生命安排的巧妙,如果沒有當時的膽小,我不會有現在的幸福。而,平行時空中,會不會有個當時大膽的我,活出另一個樣貌呢?


寫到此刻,我、知、道、了!是老闆的新書召喚出我的青澀回憶,一點一點讀著老闆的新書,回憶們如亡靈般的一一浮現,很恐怖。老闆寫到,主角心理師的一些內心戲的時候,我都會有一種「這會不會挖得太露骨」的害羞,殊不知,其實是閱讀時,撞擊到已經被歲月、日常埋藏到連自己都忘了的自己。


一邊隨著故事情節,一邊慨歎著,多希望,在那段青澀年歲裡,有一個成熟穩定的大人,可以創造出一個空間,讓我運作出我自己的力量。


在每個不確定的猶豫之中,人們會希望可以有個明確的決定,期待那可以像一盞明燈般拎著那猶豫不決,前進。有些人是這樣運作。但,在探尋關係中的我自己,似乎不是這樣運作。而,我是怎麼運作的呢?我只能說,我持續理解中,我,永遠是自己的頭號案主。


讀著書,再陪著年少的自己,再長大一次。 (是要長大幾次啦!)



2022年6月18日 星期六

減少trauma&drama的手足互動的心法紀錄

 一場寶可夢正式賽事的前一晚,孩子為著比賽練習著。


弟打夢幻牌(聽說是速度很快的牌.....),我不知道姊打什麼,但顯然姊還在熟悉牌組的佈局思考。弟投入卡牌的時間比姊多,對卡牌的運作、策略等等熟悉度也比較高。


第一局,姊自己評估打不贏,自己投降,當場大家有點傻眼,沒想到姊會這樣決定。姊收著牌,大家還在錯愕著姊的收手時,姊弟爸隨口講一下,剛剛的歷程。


弟說,"你之後「氣」不要跑這麼快,收一下,不要像瘋婆子一樣,就衝出去啦!"   姊說,"嗯,剛剛真的太急,沒想清楚前後的影響。"  姊知道時間晚了,她問爸,"不能再打一局了,對不對?" 爸說,"想再練習嗎?" 姊點點頭。爸說,"好啊! 雖然明天要早起,但,周末沒關係啦!"





兩人又再打了一局,姊佈局中有些躊躇,爸問弟,"這裡可以讓姊重新操作嗎?" 弟說,"可以啊!" 過程中,姊重新佈局,運用了前一局的學習,這局打贏的弟。弟也覺得這場姊姊有更知道怎麼剋他,蠻好的。


這個歷程中,我跟ㄤ坐在,姊的背後,ㄤ在旁邊,在第一局的賽後討論,ㄤ手放在我的膝蓋上,邊深呼吸,邊按了一下,我知道我們共同為這個歷程,感動著。


以下是解析何以感動之.....(預備備,開啟自我解析模式)


首先,兩個孩子的運作模式很不一樣。弟是直覺型,身體跑的比腦子快。姊的大腦會有一系列的判讀,之後,才會有行動。因此,生活之中,就會充滿各種「弟無辜,姊白眼」的互動。例如:餐桌上,弟放下杯子太大力,杯中的水噴濺到姊的手臂。或者,弟在彈簧床墊之間,想感受自己身體到底可以跳得多遠,即便弟完美落地也沒有跳到姊的床墊,但因為三個床墊是緊靠著的,所以,墊子間的震盪,其實,還是讓躺在中間墊子的姊,非常不舒服。姊會覺得,你怎麼會不知道我會被震到!? 弟說,可是我已經沒跳到你的墊子啦.......


因此,姊在寶可夢這種策略卡牌遊戲之中,姊是透過學習「概念」(有學過的、看過的、精熟的,就會;沒有以上經驗的,就空空的,不知道該怎麼想~);弟的呈現狀態則是一種直覺(去問他他怎麼決策,他有時候可以講得清楚,有時候會覺得回想很麻煩)


他們兩者運作模式的不同,我一直固定在「弟身體跑比較快,姊大腦跑比較快」的標籤,想呈現「沒有誰對誰錯,就只是因著不同而碰撞出來的狀態,然後,我們都在練習、再練習找到更好的合作、和好的方法。可以覺得生氣、可以覺得不舒服,也不需要在沒有意願的狀況下,和好。(因為"咩宋"是維持自我界線與自尊的重要情緒力量)。」


總之,兩個人有衝突,我跟ㄤ以盡可能地踩著「沒有減損誰的真實」的位置。


我不確定是不是反覆踩踏在這個位置,讓孩子經歷即便互動過程中,有時我們會不舒服,但,對彼此沒有「怨念」。因此,孩子們可以粉發自內心地覺得「對方很棒!」例如:某次,我跟姊對話時,姊很自然地說,「我覺得弟真的...(顯示為娘的忘了是什麼)很厲害!」


印象中,我是很讚嘆姊可以自然流露出這個讚美,並且,沒有因著這個看見,而連動去到自我貶抑或懷疑。


這樣對對方的讚嘆,我在弟身上也有看到。


此外,他們兩個是用很中性的狀態,在接收對方的觀察跟建議。老實說,蠻多時候,這點我自己其實很難做到。超級多在這種對方要告訴我些什麼我可以調整之處的時候,我心裡會有各種trauma & drama的聲音,「現在是怎樣,輪到你來教我?」、「你以為你多厲害?」(彷彿看見ㄤ的迷之音,「對啊!超不能被講的......」)


孩子彷彿我的專屬校準Baseline,在孩子身上,我學習很多。(實話是,就覺得跟孩子互動真是時時刻刻是照妖鏡啊,雖然已心累,但又同時很有收穫。)




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因猴痘而起的家庭性教育日常

因為Covid,小孩對於染疫的途徑很有感,出門的時候,會注意路人有沒有戴口罩、是不是有摸到可能的感染源、有沒有酒精消毒、吃東西前要洗手、回家要洗手......等等族繁不及備載。而近期,又有另一種病毒似乎興起另一波疫情。孩子在學校聽到朋友在講,回家問我們,「有一種痘會得到,會皮膚爛掉.....」小孩在講的時候,明顯得有一種「不知道會不會得到」的擔心。


剛好,這兩天,早晨家裡的起床號時事英文在撥放的正是猴痘的新聞,因為每天早上都會放,因為邊做著早上該進行的小孩任務們,起床、刷牙、收書包,而大人們,準備早餐、倒除濕機的水、備著出門的零零總總,大人小人一點一滴的吸收著podcast的內容。


我跟孩子,「我們來經聽聽看時事英文怎麼說,她剛好這集是在介紹猴痘喔!」其實,我也根本沒有聽進去,我只是幫自己爭取一些時間與空間,並且讓孩子知道有資源可以協助我們有更多的了解,看看這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需要擔心的狀況。


感謝小孩的擔心,讓我專心地聽這集的內容,然後,沒想到,「家庭性教育日常化」的對話,就神展開惹!




因為猴痘最一開始傳播開是因為與男性發生性行為的男性得到猴痘,專家們也澄清猴痘的傳播是親密接觸就有可能得到,跟性別無關。我跟孩子開始討論,也就是猴痘的傳播途徑跟Covid不同,Covid的病毒是空氣、接觸傳染,但,猴痘是透過血液、黏液的接觸才會得到的。


小孩超棒的,小孩說,「那不是,帶那個什麼,就可以啦?」我說,「你說的是保險套嗎?」小孩點頭。我說,「對!帶保險套除了避孕之外也可以防止性病傳染喔!」(一時之間,太開心小孩可以自然地說出保險套的概念,以及知道帶保險套可以防止體液交換,為娘的我,真是太開心,以至於,一直之間又忍不住用了大人的衛教語言。哈哈哈~)


然後,小孩問,「那,小孩可以發生性行為嗎?」我說,「要看身體準備的狀況吧~ 也要看你的意願啊之類的,不過,法律是有規定小孩不能發生性行為。」小孩說,「那,這樣我們就不會得猴痘啦!」(原來他們是想要知道會不會得猴痘,為娘的腦子爆炸的是,「什麼!你現在在問我什麼?是你可以合法發生性行為的年紀嗎?」以下省去為娘還沒準備好以至於小宇宙爆炸的各種O.S.)


小孩知道後,就安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我覺得這個對話歷程,讓我學習到的幾件很具體而且很棒的事情。

一個是,小孩可以自在地把他們心中的擔心拋出來,然後,我跟他們一起找資源、找答案。這對我來說,是跟小孩建立一種信任感,他有擔心,我也不清楚,我們一起思辨,一起消化,一起理解所收集到的訊息。我正視孩子的擔心,也承認自己的不足,示範「有些事情,我也不知道,但,我願意跟你一起想想看,找找看答案是什麼?」而這個歷程中,我跟孩子都得到正向的支持,「我們會支持彼此,不減損誰的觀點或好奇!」(在這個例子中,是他們比較需要我的支持!但,其他的時候,我有感覺到被他們支持!再找時間整理出來~)


一個是,小孩真的有在學習耶!我們家性知識的書主要是阿光小芸日常的嘰哩呱啦青春期教育完全讀本,一套是小孩從樣書開始就不知道看過幾遍了,另一套因為日式畫風他們也超喜歡看的。小孩對於性行為似乎很自然地就知道有這樣的一件事情,是想要生小孩的時候,會做的事情。(當然,還有很多的時候可以做,再讓他們慢慢知道就好~)然後,不確定是不是因為阿光小芸的小寶寶出生的秘密中,有把保險套畫出來,畫出來表達「有保險套精子就不會遇到卵子」的這個概念,小孩就自動延伸出體液可以降低體液交換風險的概念。真是讓為娘又身兼作者的我,又驚又喜!


一個是,這歷程中,我覺得我也在被孩子逐漸地減敏感訓練,是他們幫助我知道「怎麼跟他們談性」是「固定在他們的需要」之中。孩子目前其實對性沒有想知道更多,他們只是想知道他們會不會得到猴痘。而對我來說,是我在準備著,隨著他們認知的堆疊累積,他們有一天會問到更多關於性的細節。我許願想陪伴我的孩子,可以為他們自己準備對性,有更多的認識。就如同,我們一起準備泡泡麵一樣。(這又可以寫另一篇了!)


如果,我跟孩子連性,都可以談了,還有什麼不能談的呢?我親愛的孩子們,謝謝你們,讓我跟你們一起再長大一次!超級幸福的~

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我們是否也參與了,不屬於我們的戲碼?

想半天,真的是不知道怎麼下「標題」,言簡意賅這件事情真是不容易。總之,這標題是我覺得最貼切又最簡單的一句話。「我們是否也參與了,不屬於我們的戲碼?」




最近在以Access Consciousness(以下簡稱AC)的觀點生活著,挺有趣的。 AC有個對人的假設是,大部分我們自以為是我們的觀點,其實是吸收了他人的能量、觀點、認知,而當這些能量、觀點、認知被像是海綿般的我們的雷達接收系統接收到,進入我們的意識層次後,我們常以為是我們自己的,但,其實,不是,是別人的。


因此,AC有個意識清理工具是,當我們有個心煩、旋之不去、鬼打牆的念頭時候,可以問「Who does this belong to?」讓我們的意識可以有一個隔絕,隔絕掉不屬於我們的能量、觀點、認知。


我這樣做了一陣子,但,發現不夠用,因為清爽了一點,但,沒多久這些盤旋不只的意念又會回到我的意識層次之中,很煩.................例如:「好像我再怎麼努力,都比不過我優秀的同事」、「我好像總是不夠快速的讓事情轉變」、「在某某的眼中,我似乎總是不夠好」就像是這些鬼意念們,在我腦中,揮之不去。


當我身心狀況好,吃飽睡飽心情好的時候,這些自我毀滅的意念,不會出現,或者出現之後,可以快速消逝。但,當我太累、當我心情不美麗、當我生理期(尤其是來之前),我的意識就會幾乎沒有抵抗力的被這些意念侵占,然後,把自己打得鼻青臉腫。


這些意念來自於過去的種種,或者,也根本就跟過去沒有關係,但總之,被我毫無抵抗力地吸進來,而我還信以為真。


然後,就看到Dain的這個短片,我真是超級開心。短片中提到的,我們因為浸泡在各種價值觀的互動中,會無意識地接收到這些思考模式。


因為確實,很多時候,我們的大腦需要創造某種安全感(大腦需要的安全感,像是「人應該要認真」,「而我認真活著的方式,是認真檢討自己」,「我認真檢討自己,所以我有認真地活著自己 」之類的...),自以為某某事情就應該點點點時,我們有意無意地參與了讓此觀點成真的貢獻。因此,需要清理的部分,包含,我們自己參與的部分。而這句像是英文的繞口令,就深深地吸引我,想要把它練起來。


Everything I did to buy this as mine when it wasn't. Everthing I have created and uncreated as a result of buying it as mine when it wasn't. I now destory and uncreated and pod and poc it all. And now return it to sender.


英文繞口令,可以鍛鍊舌頭的靈活度跟腦袋的靈活度,Highly recommneded!


後記:每當我開始跟先生講起這些時,他都會說,「你的想法不就是你自己的嗎?哪有什麼誰的?」哈哈哈哈~有不同的想法,真是太好了~


2022年4月15日 星期五

當孩子,告訴你一個秘密時...

某日早晨,孩子刷著牙跟我說,「媽媽,我告訴你一件事情,但你不能跟別人講喔!」我當然立馬答應(然後就寫成文章,哈哈!)孩子說,有個同學會偷家裡的零錢。我可以感覺到當場,我們之間有一種緊張、有一種分享祕密的刺激、有一種他也在觀察我的反應的fu、有一種我也快速地搜尋我的腦袋,「此刻,最重要的是什麼?」


此刻想起Brene Brown的不知道哪個影片中,她談到她女兒時的一段話,「Don't betray her!」(搜尋影片時,意外發現voicetube上竟然有隨影片的影文解說,真是太好用的英文學習介面了吧!忍不住尖叫加放在Brene Brown名字的連結中!)


「Don't betray her!」這句話,嵌入我的腦子!




我快速地想一下,如何Don't betray her!我跟孩子說,「我小時候,也知道家裡零錢放在哪,我也會偷拿家裡的零錢。而且,我會拿得不會被發現,嘿嘿!」我看他的表情,從有點緊張轉成一種有點驚訝的放鬆,我再繼續說,「哈,你也知道我們家零錢放在哪?」孩子說,「可是,我應該不會拿。」我說,「喔,你有需要我們跟你講,我們就會給你啊!」孩子說,「如果我拿,我會有技巧地拿,我會...哈啊,我不要再講了...」然後,他就跑掉了~


--


我在想,孩子告訴我這件依我對他的認識他知道這是no-no的事情,而且,還選了一個只有我跟他的時間點。我猜,這件事情對他來說,應該有點超出他所能負荷的,所以他需要講出來。


這概念就像是,我們生活中有些時候,有些事情就是想找人講一講,因為,其中的情緒能量超出我們心中的容量,所以,需要讓它出來。然後,有些時候,講一講,我們自己會覺得好一點。差不多是這樣的概念~


也很像是,手機容量不夠,需要把檔案傳到雲端空間一樣。而我,能否成為他的space呢?


--


此外,他選了一個只有我跟他的時間點,不是全家都在的場合。我猜,這是因為他沒有想要曝光(他自己)這麼多,或者,沒有想要應付其他人的反應,無論是可能被說教、或者是有過多的提問、或者是權力關係中他是於弱勢,他只是單純地需要講出來。


我跟孩子的關係,剛好是,如果我過多提問,孩子會跟我說,「媽媽,你問太多問題了!」、「我不想回答」、「不好說...」,總之,他們可以自在回應我的提問。而我說教的時候,孩子會制止我,「知道了!知道了!」,再加上,權力位階上,兩個孩子都知道,他們搞得定我。(我們家的食物鏈是 弟弟小於姊姊、姊姊小於爸爸、爸爸小於媽媽、媽媽小於弟弟,形成完美的食物鏈,哈哈!)


因此,我評估,孩子在此刻的是,需要一個安全、不被背叛/批評,可以unload的空間。


--


再來,我選了一個「我小時候也偷過錢」的位置。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經驗,去朋友家的時候,如果他家很乾淨,東西都很整齊,環境一塵不染,自然而然會有一種「我要小心也不要破壞這裡的整潔」的謹慎。但,如果你去的朋友家,是家裡有點混亂,鞋子有點散亂的擺放,自然你也會比較放鬆一點。(哈哈,我只是在說我的經驗,很有可能看文章的你,跟我經驗不同~)


但,總之,我想要創造這種「有點髒髒,沒有很乾淨,我有時候也會小突槌,我並不完美,I am no better」的空間感,讓孩子可以不用有顧忌地表達他想表達的,呈現他想呈現的。


我想成為孩子的space,讓他不用自己承擔這些超出他負荷範圍的情緒能量、思考對或錯、慾望掙扎、道德規範等等。讓他在可承受的範圍,有一個space可以去緩衝情緒能量的衝擊、組織自己的思緒,把自己歸位、放好。


我相信孩子有這樣的能力。不,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


只要有space,就有機會創造/復原自動歸位的能力;我也在復健自己這樣的能力,蠻好的!



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Do you have a monkey head?」

「Yes, I do.」 而且,我的Monkey head很吵。多年前,聽過這個形容,腦子的想法很多,多到停不下來,很像腦子裡有千百隻猴子一樣。嗯,我的腦袋就是這樣,很吵。後來聽了Access Concision(以下簡稱AC)的 Dr. Dain Heer 的YT他提問到,「Do you have a monkey head? 」





像日前連假我們在半年前早已預訂了露營,但出發前下大雨,住處的溫度是12度,我們的營地在1150海拔。我腦子裡的猴子們就開始嘰嘰喳喳了,「這麼冷,小孩接下來要去大旅行,生病怎麼辦?」、「雨下成這樣,是要怎麼搭帳?」、「要厚臉皮去取消嗎?」、「取消會不會以後人家就不找了?超沒義氣的....」、「天啊,好好的連假,幹嘛答應要去露營。」這些大概是我眾多猴子們的百分之一的聲音。


意念,作用在肉身。


我開始覺得煩躁、不耐煩,等諸多先姑且稱之為負面情緒,開始作用。尤其是,到了營地下著黃豆般大的雨滴們,加上10度以下的低溫。我們家大大小小一人一把傘,開始想辦法在溼答答的營地搭帳時,我意識到,我不能再放縱猴仔們,不然,孩子們會得到一個臭臉媽,ㄤ會得到一個脾氣暴躁的妻,而我會毀了我的假期。

於是,我開始運用AC的工具,開始對自己的腦子提問,「How does it get any better? 」、「How does it get any better than this?」


於是,我開始注意到,孩子們撐著傘,一起幫忙搭帳,也會想幫在釘營釘的爸爸撐傘,也會想怎麼樣保護東西不會濕掉。注意到這些美好的畫面,我的Monkeys開始安靜下來,開始可以投入在互動之中,而不是一直想著「來露營是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當然,腦中的Monkeys總是無時不刻地充滿活力,尤其,在我身體疲累的時候,它們更容易有充足的精力。連假結束,剛好我生理期開始,假期間開心地吃了冰,完全作用在我的肉身,下腹悶痛,加上露營睡的不是很好,小猴仔們,在上工前,開始大開party。「連假這幾天,明明就有帶電腦,為什麼沒有做點有用的事情?」、「同事花了六個小時,把工作線上化,結果,你還在原始人的紙本作業」、「還有好多好多的那個那個你不是說要找時間做」總之,各位看倌你可以想像猴仔們大開焦慮派對的熱鬧畫面。


這樣的結果就是,我整個人處於當機狀態,然後覺得自己無用。(對喔!心理師也是人,有覺得被安慰到嗎?)


總是要下過水,才知道怎麼游。把猴仔們停下來,就像帶小孩一樣,沒有一招使千年。既然是上工的意思,就是我只要專心在自己身上就可以了。戴上抗躁耳機,打開音樂撥放器,鍵入「靜心」、「早晨」。用樂音替換掉猴子們的歡樂派對,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早上陪我的是這個慢慢的鋼琴曲,這篇文章,是一個資源回收的概念,紀錄兩個我收服猴仔的工具,AC的清理句以及適合的靜心音樂。Dain說過一句話,我覺得很有趣。他說,「有工具你得開始使用,你不用,然後一直說事情沒有改變,請問一下你是不是DumbDumb? 」嘉惠也說,「沒練就是不會,能力建構取向,就是一翻兩瞪眼。」

練什麼呢?

在你意識到猴仔們又起來開派對時,你可以為你自己使用工具去安撫他們、傾聽它們、理解它們、瓦解它們,當然,你也可以繼續與它們共舞。每一種選擇,都是一種能力。

剛開始的時候,會覺得一下又被猴仔們的奔放熱情擊潰,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的力量還不夠,所以,撐不住猴仔們。(話說,猴仔也被我們放養這麼久,它們力量大,也是很正常的。)就跟練重訓一下,得從最輕的磅數開始,沒練你就是扛不住更重的,是正常的。

為自己記錄一下跟猴仔過招的歷程。祝福你,與你的猴仔過招順利,就可以看到下圖風景。



2022年4月3日 星期日

我們的教養不一致

我常打趣地跟ㄤ說,「你的小孩,比我的小孩,好帶。」他也會開玩笑地回我,「好像是齁…」


這句玩笑話,讓我觀察起,「母職」、「父職」的不同。孩子在我這裡,會有比較多情緒、嬉鬧、討價還價與耍賴;孩子在爸爸在的時候,情緒穩定很多,看起來就是個進化良好的小人兒。






常常,我也在自我思索/反省/困惑,到底是我的什麼狀態,共創與孩子這樣的關係?


這要放更大地來說,我與ㄤ對這個四人小家,有著不一樣的貢獻。我依著母性的本能,張羅著四張嘴的吃食與家裡的存糧。我常常在各大團購群中注意著有什麼東西要下訂跟取貨,時不時就會滑一下手機,或者,有時候,就想單純地逃離。而ㄤ則蠻嚴格的限制自己不在孩子面前滑手機;ㄤ讓這個家常在整齊與有條理的環境之中,讓我們一起享受的潔淨的環境。我常常是廚房的備料、碗盤餐具會蔓延在廚房,近期在練習著順手整理的技能。


而當我在家務中時,孩子呼喚時,我跟ㄤ的反應也很不同。我常常是去到孩子的所在,而ㄤ常常是給出提問「你可以來這你跟我說嗎?」


孩子跟ㄤ大聊寶可夢裡面的種種,而孩子會在寶可夢比賽每回合的結束時,來到我身邊挨著我講講話;孩子在跟我夜裡入睡時,我會輕拍他們的身體給出AC的能量,孩子會嘰哩呱啦地說著話,有時會哀號著不想要我晚上工作,不想要沒有大人陪入睡。而因為ㄤ晚上常有工作,常常說完晚安後,他們也都可以姊弟倆自己入睡。


我給出孩子反應時,我考量著千百種可能的影響元素…當天我們各自的疲累程度、天氣是冷或熱、孩子/我的情緒狀態、我們各自的庫存心力,這通通都會影響我,是否應允孩子的某個決定。而ㄤ就有一種超能力,他總可以快速地看見最主要他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主軸。


而表面上呈現的就會是,我沒原則,而他有原則。孩子在那他有依可循,而孩子會跟我討價還價。


養孩子的這近十年中,我從自我懷疑,逐漸過濾、反思我與孩子之間的互動,也參考ㄤ清楚與孩子互動的架構,琢磨出我與孩子的默契。


但,你知道的,事情總是會來個起起伏伏。話說,再來找時間紀錄一個孩子已內建完全不同的「爸爸媽媽訊息處理大不同」的系統。


孩子在我這,鍛鍊著「為自己爭取權益」的能力;在ㄤ那練習著「hold著自己的需求,追隨指令」的能力。而孩子,也很自動地兩種模式同時並行著。而且,他們根本就都知道「我帶」跟「爸爸帶」的不一樣。哼哼~  為娘的只好努力地看見其中能力的鍛鍊,以自我安慰。


我們的教養不一致,但是不衝突。



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身心靈照顧工具--Access Facelift

昨天上了整天Access Consciousness Facelift的課,立聰導師提到,Access Conscious是意識轉換系統。從今年過完年開始接觸AC,我自己最有感的是,內心小劇場的清理。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有些事情開始想下去,就停不下來。開始想下去,就很想想出答案,身體感也會被啟動,覺得煩躁,專心不了,覺得被卡住。我透過運動、正念、喝咖啡、吃甜食(還好沒有胃食道逆流)、了解大腦運作方式等等,阻斷盤旋不絕,覺得自己應該要決定的了的自己的思緒,但又挫折於無人能了解小宇宙把自己拉進去的強大拉力。


目前對AC的了解是,AC有很多的工具、清理句可以卡進去意念與意念間的盤旋。剛開始自己練習的時候,覺得自己很好笑、很荒謬。但,我的身體感是有東西在瓦解、飛逝的感覺,很舒服。

身體是誠實的,所以,我就繼續練習著。


今年過完年,我上了Access Consciousness Bars的推廣課,身體。超。級。喜。歡。的!持續有清理、瓦解、飛逝、離開(真的好難用語言描述出來身體感!)我也會幫ㄤ、小孩跟有興趣的朋友做。因為太喜歡Bars,下周也要去上證照課。


結果,沒想到,昨天先上了一直被好友推薦的面提課。我的視野與經驗又再更被打開!


介紹面提的影片,我看著裡面的解說,我內心一直在驚呼,「我知道這個!這我會!!」我認出我原本的能力,而且更知道自己會的是什麼。我完全不用使用上課給的提是小抄,就讓身體與能量帶領我的手,很舒服與享受的經驗。(晚上幫小孩做的時候,小孩摸我的手還問我,媽媽你手怎麼這麼熱,哈哈~)


上課有幾輪的給出服務與接收,第一輪,我幫好友做的時候,其中有一段,我感覺連結到一股更大的場域,然後,默默地就流下眼淚。「I am back home!」內心浮出這句話,是心靈的家。回到家,真好。Access Facelift Practitioner Get!How does it get any better?





記錄幾個有趣的歷程,
紀錄一  朋友幫我做面提的時候,說「有被清理的感覺!」
紀錄二  睡前幫小孩做的時候,小孩說頭很昏,然後就睡著了~
紀錄三 上課的中午,鼻尖浮出一塊黑青,隔天早上也有在嘴角,脖子兩側也脹脹緊緊的。我像身體提問,感覺到身體的釋放與重組,身體說「You finally woke me up!」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我讀身體訊號 01

我們對身體,知道的太少;而我們常常錯誤解讀身體的訊號。我自己,特別是在靜心,或者是放鬆的時候。剛開始,我留意到身體會自己移動的時候,我曾經以為是不是有什麼不知名的力量在我身上運作。




而當我腦子這樣理解、這樣想的時候,我記得一股害怕襲來。那時候,我正獨自在美國交換學生。我記得那股「打從身子裡的怕,蔓延身體的感覺」。後來,盡我所能的,去問了個信任的前輩,他說,聽我的敘述,像是身體自然的流動,不像是我原以為的害怕。

雖然,我不知道他怎麼區辨的,但,總之,我信了「身體自然流動」的這個說法,我慢慢地練習,在靜心的時候,感覺這樣的流動。

那幾乎就像是,身體有另一個自己的意識,有別於我腦子的意識。

那是已超過15年前的起點,我現在很知道怎麼樣跟這個流動,有時候是抽動,相處。也常用「專注於這樣的抽動,或是流動」照顧自己,釋放、通過,我腦子不理解,但儲存在身體、肉身的能量。

記得,一回聽到嘉惠講情緒,我很同意這個觀點。情緒,是一股很大的能量,而這個能量,是作用在我們的肉身,而肉身就是經驗這些能量的載體。而能量,就會儲存在身體中。

我理解到此時,我好像就更理解為什麼我的身體會在靜心的時候,或放鬆的時候,會有這些反應。因為當我的腦子,不刻意控管我的身體時,那些能量就有機會釋放出來。

以上,只是一個練習跟身體對話的媽媽、女人與個體,紀錄自己的軌跡與路徑,我的身體是獨特的,你的也是。


2022年3月9日 星期三

男孩與力量

一如往常,小孩放學回來就是餓鬼一枚。弟回來,說想喝果汁,我說,「回來喝果汁,糖分太多,現在這時間不能喝。」他問我,「為什麼以前可以!?」我問,「我以前有給你們喝過啊?」他點點頭。我說,「啊,那抱歉,那時候我可能沒有想清楚,但現在不行。」
他站在櫃子邊,情緒上來,背對著我,默默掉淚。


我跟姊討論著,可以吃些什麼。我說,「可以吃肉乾。」姊有點想要讓弟弟情緒好一點,也提高音調說,「可以吃肉乾耶~」弟弟擦了眼淚,他說,他要。他問,「那我可以吃四片嗎?」我說,「可以,但是,就是四片囉! 不然,我會擔心你的肚子沒有晚餐的空間。」他說,「好」。兩個小鬼很開心地吃著肉乾。吃完四片,弟說,「我還想要。」我說,「我可以再給你一塊,但,我覺得是晚餐前的最後一塊了。」他點點頭。我說,「可是,我擔心等等你會再跟我要一片,那怎麼辦?」他想了一下。

他說,「你可以堅定的拒絕我。」

我差點噴笑,但我有忍住。我說,「我可以堅定的拒絕你嗎?」他點點頭。我說,「謝謝你給我這個允許。」

然後,他沒有再跟我要下一塊肉乾。


--


這讓我想到今天嘉惠(aka督導/老闆)講的,設限的歷程要走完一圈,並且在關係中產生「學習」是需要多重的能力建構的。今天深刻地感受到此意境!!

之前,如果我拒絕了弟的需求,他的情緒會瞬間升高。有時候,我為了求生存(誤),或者,不想/不願意/沒心力陪他,我會妥協。但,過一陣子發現,他會用生氣,來得到他要的。我有半開玩笑地跟他說過,「你好像越來越知道怎麼使用生氣來讓你想要的事情發生。」講完,就看到他表情浮現賊笑。


 後來,我也在練習踩緊我的界線。剛開始的時候,弟有感覺到「媽媽沒有讓步」,然後,他使出「生氣」。


然後,關於這段「通過他的生氣」,我們走了很久。從,他因著被拒絕,他感受到被拒絕的痛苦,這個痛苦,需要外顯發洩,他會直接動手打我。而我也會跟他對打,邊打,我邊跟他說,「我知道你要打我,因為你要讓我知道你有多痛苦。」


我可以感覺到他因著被拒絕的痛苦,包括,需求沒有滿足的痛苦(類比,我最想吃的鹽酥雞竟然沒開!!);需求被原你以為會無條件照顧你的人拒絕(類比,蜜月期的時候、蜜月期的時候、蜜月期的時候,我的伴竟然不願意順道載我出門!!);被拒絕的羞愧感(類比,我竟然愚蠢到說出來讓你拒絕我!!)


這些種種的情緒能量,對5、6、7、8歲的孩子來說的孩子來說,太強大了。(對成人其實也是啊~~) 我知道,弟需要透過身體,疏通這些如同海嘯一般突襲而來的能量。


我會拿著枕頭,或者是,護具(我們家真的有練拳擊厚大護具,可以套在手上的那種),跟他對打。後來,直到他的力氣越來越大,真的會打痛我到,我想要反擊他。我們兩個有真的打起來過一次。那次,姊有嚇到,因為我們是真的打。

那次之後,我就知道,不能只用打,來讓弟通過情緒。不然,我們真的有可能讓對方受傷。

那次之後,我跟弟好好地談說,「我們之前用打的來讓生氣降下來,但,我們現在不能用這種方法了,因為,你越來越強大,我知道你不想傷害我,但,你真的有可能會傷害我,而那次,真的我們兩個都受傷(瘀青)了。」


他說,「我真的變強了。」我說,「對啊,你真的變很強,這樣打,我會受傷。而且,我真的被打痛的時候,我也會控制不住我自己想要打你。但,我沒有想要傷害你。」


印象中,從這番對話後,我拒絕他之後,我們還沒有使用「打」來通過情緒。


生活中,弟還是會經驗「被拒絕」或者「事情發生的不是他想的樣子」。他的情緒會上來,他會自己先躲在沒人的某處,脹紅的臉,掉淚。有時,過了一陣子,神隊友爸爸,會去問他,「可以說說話了,還是需要一些時間?」

然後,他會自己還原情緒平穩的狀態,再加入遊戲,或者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再過一點時間(半天之類的,例如,隔天的早餐),我們會問一下,「那時候,他氣什麼?」有時候,姊會猜到,也會幫旁拼湊、還原情緒的歷程。如果湊對了,姊會很得意!

--

 番外篇…

ㄤ給孩子的新年禮物,跟他們組一組他們自己想組的寶可夢牌組。弟組了一副強牌。他帶去學校,跟朋友對打,有輸有贏。其中,有一個年級比他高的哥哥,想跟他借這副牌。他說,他沒借。


我好奇,因為這個哥哥,我知道不一定是個好拒絕的對象。我問他,「你怎麼沒借他的?」他說,「我先跟他說,等一下等一下。然後,趁他跟別人講話的時候,偷偷跑走…(又露出賊笑)」我說,「哈哈哈哈,這真是好招~」他自己murmur說,「他(那個哥哥)不是可以堅定拒絕的人。」

親愛的弟,這篇寫在你八歲生日過不久,我很為你驕傲。你在練習認出自己的力量,使用自己的力量,與你的情緒共處,感受情緒的張力、與之同在。幾乎就像是你的體內有一個情緒氣球,你感受情緒脹大,幾乎大到氣球要爆掉的那種邊邊的飽脹感,然後,靜待地,氣球漸消,再度回到當下,參與關係。


同時,因著知曉自己的力量,你可以「不需要透過展現力量」,去確知你真的有力量,而可以擁有彈性,去決定怎麼樣使用你的力量!真好~ J


你現在在練習的,是我有時候也不一定掌握的很好的能力。很高興,可以與你一同練習與自己的力量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