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2年6月18日 星期六

減少trauma&drama的手足互動的心法紀錄

 一場寶可夢正式賽事的前一晚,孩子為著比賽練習著。


弟打夢幻牌(聽說是速度很快的牌.....),我不知道姊打什麼,但顯然姊還在熟悉牌組的佈局思考。弟投入卡牌的時間比姊多,對卡牌的運作、策略等等熟悉度也比較高。


第一局,姊自己評估打不贏,自己投降,當場大家有點傻眼,沒想到姊會這樣決定。姊收著牌,大家還在錯愕著姊的收手時,姊弟爸隨口講一下,剛剛的歷程。


弟說,"你之後「氣」不要跑這麼快,收一下,不要像瘋婆子一樣,就衝出去啦!"   姊說,"嗯,剛剛真的太急,沒想清楚前後的影響。"  姊知道時間晚了,她問爸,"不能再打一局了,對不對?" 爸說,"想再練習嗎?" 姊點點頭。爸說,"好啊! 雖然明天要早起,但,周末沒關係啦!"





兩人又再打了一局,姊佈局中有些躊躇,爸問弟,"這裡可以讓姊重新操作嗎?" 弟說,"可以啊!" 過程中,姊重新佈局,運用了前一局的學習,這局打贏的弟。弟也覺得這場姊姊有更知道怎麼剋他,蠻好的。


這個歷程中,我跟ㄤ坐在,姊的背後,ㄤ在旁邊,在第一局的賽後討論,ㄤ手放在我的膝蓋上,邊深呼吸,邊按了一下,我知道我們共同為這個歷程,感動著。


以下是解析何以感動之.....(預備備,開啟自我解析模式)


首先,兩個孩子的運作模式很不一樣。弟是直覺型,身體跑的比腦子快。姊的大腦會有一系列的判讀,之後,才會有行動。因此,生活之中,就會充滿各種「弟無辜,姊白眼」的互動。例如:餐桌上,弟放下杯子太大力,杯中的水噴濺到姊的手臂。或者,弟在彈簧床墊之間,想感受自己身體到底可以跳得多遠,即便弟完美落地也沒有跳到姊的床墊,但因為三個床墊是緊靠著的,所以,墊子間的震盪,其實,還是讓躺在中間墊子的姊,非常不舒服。姊會覺得,你怎麼會不知道我會被震到!? 弟說,可是我已經沒跳到你的墊子啦.......


因此,姊在寶可夢這種策略卡牌遊戲之中,姊是透過學習「概念」(有學過的、看過的、精熟的,就會;沒有以上經驗的,就空空的,不知道該怎麼想~);弟的呈現狀態則是一種直覺(去問他他怎麼決策,他有時候可以講得清楚,有時候會覺得回想很麻煩)


他們兩者運作模式的不同,我一直固定在「弟身體跑比較快,姊大腦跑比較快」的標籤,想呈現「沒有誰對誰錯,就只是因著不同而碰撞出來的狀態,然後,我們都在練習、再練習找到更好的合作、和好的方法。可以覺得生氣、可以覺得不舒服,也不需要在沒有意願的狀況下,和好。(因為"咩宋"是維持自我界線與自尊的重要情緒力量)。」


總之,兩個人有衝突,我跟ㄤ以盡可能地踩著「沒有減損誰的真實」的位置。


我不確定是不是反覆踩踏在這個位置,讓孩子經歷即便互動過程中,有時我們會不舒服,但,對彼此沒有「怨念」。因此,孩子們可以粉發自內心地覺得「對方很棒!」例如:某次,我跟姊對話時,姊很自然地說,「我覺得弟真的...(顯示為娘的忘了是什麼)很厲害!」


印象中,我是很讚嘆姊可以自然流露出這個讚美,並且,沒有因著這個看見,而連動去到自我貶抑或懷疑。


這樣對對方的讚嘆,我在弟身上也有看到。


此外,他們兩個是用很中性的狀態,在接收對方的觀察跟建議。老實說,蠻多時候,這點我自己其實很難做到。超級多在這種對方要告訴我些什麼我可以調整之處的時候,我心裡會有各種trauma & drama的聲音,「現在是怎樣,輪到你來教我?」、「你以為你多厲害?」(彷彿看見ㄤ的迷之音,「對啊!超不能被講的......」)


孩子彷彿我的專屬校準Baseline,在孩子身上,我學習很多。(實話是,就覺得跟孩子互動真是時時刻刻是照妖鏡啊,雖然已心累,但又同時很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