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玩笑話,讓我觀察起,「母職」、「父職」的不同。孩子在我這裡,會有比較多情緒、嬉鬧、討價還價與耍賴;孩子在爸爸在的時候,情緒穩定很多,看起來就是個進化良好的小人兒。
常常,我也在自我思索/反省/困惑,到底是我的什麼狀態,共創與孩子這樣的關係?
這要放更大地來說,我與ㄤ對這個四人小家,有著不一樣的貢獻。我依著母性的本能,張羅著四張嘴的吃食與家裡的存糧。我常常在各大團購群中注意著有什麼東西要下訂跟取貨,時不時就會滑一下手機,或者,有時候,就想單純地逃離。而ㄤ則蠻嚴格的限制自己不在孩子面前滑手機;ㄤ讓這個家常在整齊與有條理的環境之中,讓我們一起享受的潔淨的環境。我常常是廚房的備料、碗盤餐具會蔓延在廚房,近期在練習著順手整理的技能。
而當我在家務中時,孩子呼喚時,我跟ㄤ的反應也很不同。我常常是去到孩子的所在,而ㄤ常常是給出提問「你可以來這你跟我說嗎?」
孩子跟ㄤ大聊寶可夢裡面的種種,而孩子會在寶可夢比賽每回合的結束時,來到我身邊挨著我講講話;孩子在跟我夜裡入睡時,我會輕拍他們的身體給出AC的能量,孩子會嘰哩呱啦地說著話,有時會哀號著不想要我晚上工作,不想要沒有大人陪入睡。而因為ㄤ晚上常有工作,常常說完晚安後,他們也都可以姊弟倆自己入睡。
而當我在家務中時,孩子呼喚時,我跟ㄤ的反應也很不同。我常常是去到孩子的所在,而ㄤ常常是給出提問「你可以來這你跟我說嗎?」
孩子跟ㄤ大聊寶可夢裡面的種種,而孩子會在寶可夢比賽每回合的結束時,來到我身邊挨著我講講話;孩子在跟我夜裡入睡時,我會輕拍他們的身體給出AC的能量,孩子會嘰哩呱啦地說著話,有時會哀號著不想要我晚上工作,不想要沒有大人陪入睡。而因為ㄤ晚上常有工作,常常說完晚安後,他們也都可以姊弟倆自己入睡。
我給出孩子反應時,我考量著千百種可能的影響元素…當天我們各自的疲累程度、天氣是冷或熱、孩子/我的情緒狀態、我們各自的庫存心力,這通通都會影響我,是否應允孩子的某個決定。而ㄤ就有一種超能力,他總可以快速地看見最主要他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主軸。
而表面上呈現的就會是,我沒原則,而他有原則。孩子在那他有依可循,而孩子會跟我討價還價。
養孩子的這近十年中,我從自我懷疑,逐漸過濾、反思我與孩子之間的互動,也參考ㄤ清楚與孩子互動的架構,琢磨出我與孩子的默契。
但,你知道的,事情總是會來個起起伏伏。話說,再來找時間紀錄一個孩子已內建完全不同的「爸爸媽媽訊息處理大不同」的系統。
孩子在我這,鍛鍊著「為自己爭取權益」的能力;在ㄤ那練習著「hold著自己的需求,追隨指令」的能力。而孩子,也很自動地兩種模式同時並行著。而且,他們根本就都知道「我帶」跟「爸爸帶」的不一樣。哼哼~ 為娘的只好努力地看見其中能力的鍛鍊,以自我安慰。
我們的教養不一致,但是不衝突。
我們的教養不一致,但是不衝突。